傅理德曼--《心靈與科學的橋》
前言––吳爾夫博士
剛拿到理論物理博士學位的時候,我參加了一個俱樂部,大家志同道合,都夢想有一天能找到那個「生命」、「宇宙」和「一切事物」的終極知識的「聖杯」。對於宇宙的運作,我們這一批物理學者都具有完好的物理學素養,從古典物理熱力學裡面的湯狀流體,到最深邃的空間裡和最微邈、稍縱即逝的時間裡,那種叫作「粒子」的次原子的小玩意兒,我們都熟悉。
我們無時無刻在探索真理,可是我們還是覺得若有所失。先談談我自己的感受好了:在我第一次覺得作為客觀的經驗,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完全不能理解的,那時候突然感受到一種失落感。誰會以光速飛離地球?一個人在接近光速的時候,跟地球上的人來比,他的時間感會變慢,可是他並不覺得時間慢下來,只是他花更少的時間往他快速而去的地方,不必說別的,光這個觀念就夠奇怪了。
事實上,相對論所用的數學是很基礎的,經過一番努力之後,我終於掌握了相對論的道理。不過,我是怎麼了解相對論的?是用我所受的古典教育來了解相對論嗎?完全不是那麼回事,要了解相對論,我得用從來沒有接觸過或想像過的觀念。之後,面臨量子力學的時候,一下子,這世界不再是由小小的粒子所構成的了,不論這些粒子的生命是否稍縱即逝!這世界變成由古怪而流變的機率所組成,因此,物理學只能明確地預測幾乎所有事物要發生的機率,卻無法預測任何事物實際上是如何發生的。
可是,這「新物理學」的數學架構卻是令人折服的。經過許多深思熟慮以及多年來寫作、教學與解答問題之後,我接受了這「新物理」對宇宙的描述之奧妙,而且新物理學似乎效用很強:新物理學所依據的是難以觸摸的,在日常經驗之外的,抽象的數學世界裡,看不見的可能性的流動;而新物理學與我們的真實世界的交集,能夠預測真實事件會發生的機率。可想而知,我會這樣假設:物理圈外人會覺得完全不能理解「新物理」,其他寫作「新物理」的學者也許有同感。
在看到傅理德曼(Norman Friedman)所寫,在你手上的這本書之前,我持上述的想法。可是,看完傅先生的書後,且不說其他,至少這書叫我印象深刻。這個圈外人,從外往裡看,而他卻能夠從近百年來某些物理學者費盡心機的成果裡頭,看出其中的道理與奧妙,又能條理分明地表達他的心得。
我們這些物理學者紋盡腦汁之後,不少人到達一個新的見地,了解到心靈與科學原本似乎是不相容的那個鴻溝,現在可以搭起一座橋。傅先生把這個想法付諸實現,而且做得叫人激賞。事實上,作者所搭的不只是一座橋,他還顯示了心靈與科學指向同樣的真理。好比從一國過橋到他國去,到了他國之後,發現竟然回到了原來出發的地方。
看了這本書,我衷心滿意。傅先生所關懷的課題,以前我也寫過,寫完後,當時我覺得幾乎沒有人能了解真正的問題所在,例如:指出物質世界不能獨立於心靈世界之外,這種幾乎是離經叛道的理論:還有,本體論就是知識論。人類意識的存在所引發的深層哲學課題,和看起來截然不同的新物理學的觀點,對於圈外人似乎是難以理解的。可是我錯了,傅先生了解真正的問題所在,他在這本書裡所搭的「橋」極富巧思與洞見,真教人擊節讚歎。
值得一提的,我到倫敦大學後不久,第一次接觸到賽斯的訊息。在倫敦大學那段時期,我在柏克貝克學院(Birkbeck College)進修和研究。說來也很巧,我的研究室就在博姆教授的隔壁。博姆常常會告訴我,他最近探討隱秩序(implicate order)的心得:隱秩序是看不見的,無所不在的「當下如是」(isness),一切物質、能量、和意義終究會從「當下如是」浮現出來。他闡述之後,我總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,就像那位和愛因斯坦同船從歐洲到美國的女士一樣,聽完愛因斯坦跟她解釋相對論之後,她說:「我確信他很懂相對論。」博姆所說的超乎我的理解,不過他激發給我對實相(reality)幕後的神奇奧妙新的感受。
我注意到賽斯是在這以後的事。在我和沙法惕(Jack Sarfatti)、涂本(Bob Toben)合寫了一本暢銷書《時 – 空與時空之外》(Space – Time and Beyond)之後,一位讀者告訴我們,我們用現代物理的術語所解說的,和賽斯所說的是同樣的東西。我們原本就沒打算深入這個課題,只想簡單素描心靈與科學的關聯。傅先生把這些素描往前拓展,深入地比較,然後將巧思與洞見寫出來。在我們嘗試「解釋不可解釋的東西」時,我們的確到了橋頭,而傅先生已經越過了橋。
在所有對宇宙的體驗與知識之中,我認為最根本的要素是:同時存在著一個更深的實相,從而衍生出心靈與物質的二元性面向。
這本書分成兩部分:第一部分介紹三種對深層實相的不同視野,清楚地說明三者背後的一致性:博姆從物理學導引至這個根本要素,威爾伯解說神秘主義者的體驗,賽斯以身在其中的獨特視野來討論潛在的實相。介紹了這個新物理學世界奇特的風光之後,第二部分以來自現代科學的隱喻來介紹一系列不同的主題,這些隱喻不僅包含物理學,還包含心智科學(mind science)與夢的研究。
雅波特(Edwin A. Abbott)的《扁平國》(Flatland)這本書裡,有一個蠻合適的意像,可以拿來表達我們從傅先生的書得到的感受。從二維空間的扁平世界裡,方先生被一個奇怪的球帶到一個令人迷惑的三維實相裡,他說:
我感到無法言喻的恐懼。起先是黑暗,然後出現一種令我昏眩的景觀,跟我以前的〔看見〕完全不同......「空間」不是「空間」:我是自己,又不是自己......我尖叫......,「要不是發瘋了,就是在地獄。」「都不是,」球的聲音回答說:「這是『知識』,是『三維空間』,再張開你的眼睛,好好地看。」
我看了。哇,看哪,這個新世界!
從傅先生搭起的橋所看到的景觀,對我們許多人來說,那種奇異,可能就像第三維對方先生所產生的震撼。我們活了一輩子,總以為心靈的世界遙不可及地超越了物理的景觀,現在卻主張兩者完全一致。且不說其他,光這說法至少就教人困惑。不過,這本書鼓勵大家大膽用心去看。傅先生是我們的好嚮導,我們只需打開眼睛去「看哪,這個新世界。」
吳爾夫博士(Fred Alan Wolf.Ph.D.)
著作:《量子跳躍》(Taking the Quantum Leap),《平行的宇宙》(Parallel Universe),《鷹之探索》(Eagle's Quest),《宇宙在做夢》(The Dreaming Universe),以及其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