譯者跋
人們總認為要學武功、得秘笈,必須到深山幽谷去,想修道、求智慧,則應到寺廟修院去。我也不例外,四處訪廟尋師,僕僕風塵了十餘年,才發現道在心中。
每至一站,所見都是溫馨的笑臉相迎;每離一站,所聞不外是疑難與非議,大部分的人間組織是只設入口,卻不備出口的。因為他們常覺得自己的團體擁有終極的真理及絕對的價值,其他宗教的言論,在他們眼底便淪為異端邪說,有待推翻或拯救。然而,多年來,我在神父、牧師、阿闍黎之間所瞻仰到的,都是一個無限量、無止境的人性,當一耳正在收聽其中一位的開示時,其他三位的法音同時在另一耳中齊聲合鳴。也許台上的大師正在含蓄數落其他宗派的不是,奇怪的是,我所聽到的,仍是一個真理,只是心裡明白他所強調的不同,乃針對不同的對象、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處境,所做的技巧方便之說而已。各渡有緣之人,何苦硬要比個虛實高下?
我深深感到,每個經得起歷史考驗的學派或宗教,對人類都有特殊的貢獻,只因古今東西的文化背景、思想模式以及語言表達的歧異,各說各話了千百年。我們亟需一種理論體系,能兼容人類各種模式及層次的生活,銜接人性及超性的領域,使東西兩方的精神成就,都能在人類進化史上找到一席安身之地。
我個人有幸同時承受了天主教及佛教的多年薰習,發覺這兩個在外表、在理念上大異其趣的宗教,在人生實踐以及靈性修持上,卻有不少相似之處。我不妨就以我所熟悉的這兩個宗教為例,指出它們的融通之處,作為本書主旨的一個旁證。
佛教的修持理念可大致分為頓漸二門:小乘、大乘(禪宗除外),以及東密基本上是採取漸進方式,由認識人生無常及苦而發道心,經守戒、修德、禪定而逐漸解脫。至於禪宗及無上密則屬頓悟式的,肯定佛性本具,本來圓滿,無修無成;故所取的途徑乃是先破無明,照見本來,然後才回頭清淨身心習氣及障礙,慈悲渡世。
天主教在所有信仰基督的宗派中,算是相當強調狹義的修行了。流傳久遠的修會制度,儼然在聖統及信徒之外,形成第三勢力,維繫了中古教會的信仰及精神。儘管如此,天主教會由於長年來強調天主的超越性及恩寵,故未能如強調人文的東方,費心擬定且實驗出具體的修行法門,可是靈修的理念卻源遠而流長。由傳統到現代,我們大致可分為末世性與降生性的靈修,它們基本的差別取向,和佛教因地及果地的分類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末世性的靈修強調人世罪惡的一面,極其重視苦行修德的補贖生活,在天國尚未來臨的這段末世等候期,有形的聖言及次序井然的聖統制度,成為心靈的主要依歸。此趨向大致與傳統佛教中淨業培福、修定增慧的因地法門類似。至於降生性的靈修則強調基督的「道成人身」奧蹟聖化了人性,套句神學術語,即是人性分享了天主性的圓滿。天國已降臨人間,這世界基本上已在基督的死亡復活奧蹟中得救了,人類唯有因「信」而成義。故降生性的神修肯定人性,在已得救的信心中積極入世,偏重聖神的創化力量。此趨向又與禪密心法直接認取人性本來圓滿,無修無證的果地法門有不少共通之處。
我們應知道,這種學術上的分類,只是為了註解方便,在信徒具體生活上並非如此截然分明。由於佛教重視實修,當信者在修行某種法門時,便已間接採取立場了。儘管如此,我們仍不乏見到禪密雙修或禪淨合修的融合趨勢。天主教較偏向理念上的肯定,較易融合二端,強調信行兼備;然而在人生價值的取捨上,我們仍不難看出個人的特殊取向。
由此可見,不論東西方宗教在外貌以及名相上何其不同,在論及具體生活方式時,我們看到極其類似的發展方向,尤其在因地法門以及末世神修的模式中更為明顯。由於都是以當前的具體人性為出發點,故修行的要旨不外是清淨這個身心,消除個人的習氣障礙而已。佛教將一切礙道因素分為煩惱障及所知障兩大名目,天主教傳統上將修行的歷程劃分為煉路及明路兩大階段。
煉路所對治的正是煩惱障。所謂煩惱障即指身心的煩惱。由於對生命的錯誤認知,以虛妄的自我為中心,與外界疏離,生出各種煩惱、痛苦,作繭自縛。明路所對治的則是所知障,顧名思義,此階段較偏向認知方面,認清自我及世界的虛妄以及人性的究竟根源,因而悟出物我一體、天人合一的終極真理。
不論採取何種途徑,以何種境界為鵠的,首先面對的仍是自我的問題;即使隱居山林洞穴,仍然逃脫不了自己的身體、心理以及外界的陰影。因此照理說,修行應先健全自我,然後才能超越自我。可惜即使在強調方法論的佛教,大部分的修持法門還是偏向「超越自我」方面,對於自我本身,大乘雖有深奧的「唯識」理論,但應用在現代的人性及生活上,則好似隔靴搔癢。最後還得借助於戒律及苦行壓制自我的逾矩造作。
對當代人類自我及身心方面的具體困擾,我們不得不向西方已發展了約莫五十年光景的心理學就教。可惜早年的心理學仍在草創期,始終局限於經驗界的一角,在自我、夢境或行為的孤立現象中鑽研,未能為現代人類指出人性更深、更廣的整體面貌。直到榮格的深度心理分析出世,肯定了深埋在潛意識中超越個體的現實,才打開了心理及靈性溝通的先河。直至當代超人格心理學(Transpersonal Psychology)的崛起,不顧傳統心理學一向以實驗科學自詡的門風,竟企圖銜接自我及超性兩種存在的現實。本書作者坎恩.韋伯乃是當代超人格心理學的泰斗,不只對當代心理學有深湛的造詣。據說他本人也是修禪習定的行者,因此他所關切的,不只是人類的意識活動,更在古今以及東西聖賢的精神成就的光照下,看出人類如何堕落迷失,人類又應如何回歸本來的圓滿之境。因此他根據西方卓越的心理學成果,推演出人類心理活動的不同層次,而且提供化解障礙,提升意識之道。在他的綜合體系之內,西方心理學看到了它的無限遠景,東方的玄學也回頭向人性中扎根。
平心而論,會在生活中尋找意義、追求真理的人,泰半對現實生活感到不滿,然而我們都不肯仔細去察考問題的真相,卻想在另一種超凡境界中重建一個烏托邦。在尋道途中遇到逆境,便常以「魔障」、「消業」或「天主旨意」、「補贖」等宗教安慰劑來搪塞問題,絲毫不知這些逆境十分可能是自己不平衡、不健全的身心投射出去的。解鈴還需繫鈴人,如果了解自己的心結,許多困境便可迎刃而解,省下與自己嘔氣、與他人衝突的精力,以發揮在更圓滿的人生中。
坎恩.韋伯已著作等身,但他自稱此書是應出版界要求,為中學以上程度的讀者而寫的入門概論,因此書中盡可能化繁為簡,反覆解析。在引用各宗各派的言論時,不夠嚴謹,甚至未註明出處,造成翻譯上的困難。大體而論,此書足以勾勒出他的思想架構,普受人們好評。他的整體透視,並無意為人們指點方向,只願使那些躊躇在自我成長以及修行道上,對自己的心境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有心人士,看到人性發展的全景後,能為自己找到用功下手之處。
若水謹識於美國加州
一九九一年元月